篩選價值觀
這就像在喝咖啡牛奶一樣
關於怎麼篩選價值觀,我覺得很像在野外判斷蘑菇能不能吃,你當然有很多種方法。比如查資料研究別人的結果、觀察吃了同種蘑菇的人後來有甚麼反應、稍微切一小塊放到舌頭上、或是捏著懶覺直接吃下去,反正自己的最終反應才是最真實的。
但其實價值觀又不太像蘑菇。現實中往往我們會給價值觀加上很多特例,像是「啊,因為這是某某人說的,所以不一樣」或是「現在這個情況下不能這樣想啦」。想要客觀地去分類哪個比較「好」或「不好」,就感覺怪怪的。而且,很多時候價值觀根本不是我們「決定」要不要接受,它就是潛移默化變成你思考模式的一部分了。況且很多時候,其實接受了某個價值觀你也不會死,所以其實我們都可以大膽地捏著懶覺接受某些價值觀,只是你的大腦會很難受。就像感情, it’s not the sadness that hurts you, it’s the brain’s reaction against it.
而接受了之後,其實就像把咖啡和牛奶混在一起,變成了咖啡牛奶。你喝下去之後,你就不可能再把它們完美地分開,甚至吐出來的時候還會混到胃酸口水之類的其他東西。你很難回頭去精確分析,當初加進去的那份咖啡或牛奶本身到底是好是壞、該不該加。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,我們不該去排斥或是篩選價值觀,而是都大膽接受,然後再去持續觀察、感受、反思。
就像喝了咖啡牛奶後,重點不是去分析咖啡因的分子結構有多棒或多糟,而是認知到「嗯,我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,等等可能會精神變好,那我就該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需要專心的任務」。我們要在意的,應該是這個價值觀實際帶來的影響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去應對、甚至利用這個影響然後結合許多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,做出更好的自己。
不過因為喝下去就無法反悔,所以我們更得好好紀錄。根據那些結果,以後能理智判斷還要不要喝咖啡牛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