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仰
支撐我們完成「不可能的任務」的奇妙東西
行為定義角色,但許多人因為自己「不是這個角色」而不去做這件事。舉個例子,一個人因為在聖誕節送了許多陌生人禮物,而被稱是「聖誕老人」。然而許多人僅僅因為不是聖誕老人,而就不去送禮物,更甚至因為他們不是聖誕老人,而覺得自己「沒資格」送禮物。這是最可怕的。
我們常常因為不具備某個「角色身份」而限制自己的行為,更甚至認為自己沒資格。而信仰能夠支撐我們做「現階段看似不可能的事情」,這也許就是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”的精神吧。偶像大概也是這麼一回事?但有些偶像倒是有點《女歌手約瑟芬或老鼠民族》的味道。
我是不是也該找點自己的信仰?我以前的信仰都是我們班上名列前茅的女同學,看著他們認真我也會想跟著認真讀書,但這理由自從高中後就實在行不通,甚至有點噁心,該找點別的了。Linus Torvalds?不,我覺得他就是個「很自私」的開發者而已。Kurt Cobain?不,我還是不要成為他好了…
不如我先想想我想做到哪些事情好了。
以前很喜歡在Youtube上看英翻中字幕的影片,讓我這種不懂英文的屁孩開眼界。
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SkyWude的翻譯天空和那些遊戲理論系列的翻譯影片了吧
雖然圈子有些不同,但現在我想當別人「迷途路上的引路人」。不是真的帶著引路的目的,只是當有人覺得不被理解、和社會疏離時,我留下的文字可以告訴他:「嘿!你不是邊緣人,這裡曾經也有人,你不是孤單的!」
可能有點中二、又有點自大、還有點天真,但誰管他的呢,笑死。
參考資料
-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KppPudZbUU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